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 千年文脉续崖州 文化交响跨山海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5-10-24 10:57:05
编辑: 纪新颖

3c1e75501931f6861543ba4ccda7339d_26643114_hnrbtp3_1761144543294_b.jpg

十月二十一日,琼剧《黄道婆》在人大附中三亚学校展演。


4b89d99427a9d8f64e094217c898c404_26643453_hnrbtp3_1761145931915_b.jpg

三亚崖州古城。(资料图)


中华文化,灿若星河。崖州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的崖州文化,其研究与弘扬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集各方之智,汇众人之力。


海棠湾畔,高朋满座。10月21日,来自上海和海南两地、深耕文化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再次相聚三亚,聚焦探讨崖州文化与历史文化名人黄道婆,感悟崖州文脉的“千年厚重”,共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新路,向世界讲好三亚故事、海南故事,为自贸港发展注入文化动能,为赓续传统文化奉献“海南智慧”。


一位名人:中国纺织业先驱黄道婆


10月21日晚的一场演出或许给出了答案——在2025崖州文化研讨会:原创琼剧《黄道婆》展演的现场,坐满了来自琼沪两地的观众,掌声雷动,不绝于耳。


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中国纺织业的先驱黄道婆。


崖州文化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三届,而这次研讨会也首次将“主角”给到了个人——黄道婆,可见黄道婆在崖州文化中的分量之重、群众心中的热度之高。


千年崖州,人杰地灵。黄道婆,这位从崖州走向江南、走向世界的伟大女性,将纺织技艺传遍天下,成就了“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传奇。


“黄道婆是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我们通过舞台让她‘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黄道婆精神’。”海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琼剧《黄道婆》编剧陈涣感言,黄道婆从来不是史书中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位有温度、情怀大爱的女性。


什么是黄道婆精神?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认为,当时黄道婆从上海来到海南,在一个语言不通、环境不同的地方生活了30多年,离不开海南本土居民的友好相待和包容。崖州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她,还将精湛的棉纺技艺倾囊相授,让她在海南感受到了大爱,也让黄道婆愿意将自己的技术无私传授给其他人,造福人类,诠释着“他乡即故乡,技艺传天下”的开放与奉献精神。


另一层面来说,黄道婆的经历正是文明互鉴、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为当下推动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历史参照。“黄道婆的成就其实是黎汉两族人民智慧交融的结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光辉典范。”崖州文化研究学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陈光良说。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徐汇区徐家汇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浩杰表示,黄道婆的精神深刻联结着上海徐汇与海南三亚,两地应共同携手,让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项技艺:棉纺织技艺发扬光大


上海徐汇与海南三亚,因黄道婆这根“棉线”紧紧相连了七百余年。


在徐汇华泾镇,至今流传着“被更乌泥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的记载,而在三亚崖州,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黄道婆30余年的学艺足迹。“正是在崖州,黄道婆向海南人民习得精妙的纺染织绣技艺,从腰织机的经纬交错中悟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真谛,成了她日后革新的源头活水。”宋浩杰介绍。


彼时的海南棉纺织技艺发展几何?可以从古籍中窥探一二。


田兆元介绍,《后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海南出产“广幅布”作为贡品。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写道,海南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说明海岛先民很早就掌握了相关纺织技术。


“宋代时期,海南岛棉纺织技术领先全国。所谓白叠布、棋盘布等,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纺织艺术品。”田兆元说,这就是黄道婆面对的海南纺织文化背景。


“‌当时松江一带虽然已经种植棉花,但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就连摘脱棉籽也全部依靠手工。”田兆元说,黄道婆回到家乡后,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技术推广到当地,并进行技术革新,才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三亚是一片孕育了棉纺织革新火种的沃土。”


从历史深处走来,如今黄道婆当时学习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成功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高泽强认为,“棉纺织技艺是黎锦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一起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胡文光建议可以大力挖掘黎锦的经济价值。当前,我国棉纺织产业前景广阔,而三亚作为短袖服饰的“风尚标”,“可以充分用好气候、文化等优势,将黎锦文化融入短袖服饰上,以特色文化赋能产业发展,让技艺传承更有意义,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丰收。”


一城文化:崖州文化悠久深厚


“黄道婆是海洋文明基因的文化使者,她的成长、业绩和旷世之功离不开海洋文化。”在2025崖州文化研讨会上,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社会经济史专家叶显恩开门见山指出,海洋文明的内涵,不仅是“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更是开放、交流互鉴、进取与创新的精神。而黄道婆,正是这一精神的化身。


千百年来,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崖州这片土地上交织,成为崖州文化中璀璨的印记。这份浸润着山海灵气与人文智慧的文化结晶,究竟有着怎样的丰富内涵?


“在我看来,崖州文化的内涵包含五个方面。”海南省崖州文化研究会会长冯建章介绍,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多元包容的移民文化,独特丰富的民俗文化,繁荣绵长的海洋文化及贬官文化。


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之所。崖州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的年轻——它始终在每一个时代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当天,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研究员何以端携新书《何以崖州》亮相研讨会,面向海内外研究者发出“邀请函”。


“这本书的500多页内容里,每一页都藏着‘众人拾柴’的温度,是大家共同为崖州文化‘留史’的努力。”《何以崖州》策划编辑白多希望,《何以崖州》能成为火种,让更多人关注崖州、研究崖州,让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让古老的文化“活”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点,宋浩杰也颇有感触。


“今天站在崖州,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黄道婆的人生轨迹,是一部文明互鉴、民族交融的史诗。”宋浩杰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深入挖掘崖州文化的历史脉络、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海南省社科联相关负责人期待,将学术研究成果与三亚文旅产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为打造具有崖州特色的文旅品牌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让崖州文化成为推动三亚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崖州,这座承载两千年岁月的文化古城,正以她的自信与担当,在自贸港建设的浪潮中,织出一幅更加绚烂的时代锦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