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元君
优秀历史文化是深化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场所,肩负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用海南优秀历史文化赋能高校人才培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自贸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锚定自贸港育人航向
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已进入成型起势、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比以往更加需要大量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法治素养、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而言,自贸港建设需要的人才,需具备坚定的政治定力,能在开放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需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站稳中国立场、讲好海南故事;需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和海南建设蓝图;需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能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这为海南高校培育人才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面对这一时代课题,答案要到文化中去寻找。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以“学用贯通、知行合一”的理论品格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伟力,为海南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路径。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自贸港建设实践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将其与海南优秀历史文化深度融合。海南历史上曾出现过“五公”、苏轼、海瑞、丘濬、冼夫人、黄道婆等文化名人,还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民族文化等各类遗产瑰宝,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海南优秀历史文化做滋养,引导青年学子激发报国之志、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着力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海南优秀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是海南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生活智慧和理性思辨,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沃土。应激活海南优秀历史文化中的育人基因,将其转化为现代教育资源,以内容挖掘为根基、以形式创新为路径、以价值引领为旨归,构建海南历史文化育人新体系。
坚持以内容挖掘为根基。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每一位历史文化名人,都是一份珍贵的育人教材。海瑞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高度契合新时代廉洁自律要求;冼夫人的家国大义,是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素材。同时,海南独特的黎族、苗族历史文化,是帮助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的载体。这些历史文化内容,不仅是育人资源,更是涵养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是筑牢文化育人体系的关键。
坚持以创新为路径。用海南优秀历史文化育人,必须精准把握“Z世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和方式,推动教育模式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引导转变,实现师生间的思想共鸣与双向奔赴。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生动践行,有助于提升文化育人效能。
坚持以价值内化为目标。价值内化能够有力巩固文化育人成果。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内化,在于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关节”:将海南优秀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自贸港建设所呼唤的开放、法治、国际视野、创新勇气等时代品格熔于一炉。通过古今对话,引导学生从历史符号中汲取精神力量,明晰自身在新时代的坐标与担当。对此,须将海南优秀历史文化全面融入大思政课的宏大叙事,促使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在学子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服务建设自贸港的自觉行动。
坚持知行合一强化担当
知行合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以海南优秀历史文化赋能高校人才培养,让大学生在“行”中深化认知、在“行”中转化知识,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提升文化素养,成长为既具备时代担当、又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新人。
打造多元实践载体。海南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作用,将优秀历史文化融入文化创意与社会创新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将文化智慧转化为创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打通历史文化、课程学习、孵化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育人链条,让古老的智慧在青年学子的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重要作用。海南高校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实践观,通过文化考察、实地调研,深化学生对自贸港社会现实与文化发展的认知与体悟;宣传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消博会、亚沙会等大型活动、赛事的志愿服务,在服务中感知海南、融入自贸港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进入社会生产场景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打造系统的文化传承课程。海南高校应将海南优秀历史文化、自贸港建设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将文化传承、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文化滋养。要发挥好高校文化学术资源优势,通过文化活动、学术讲座、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等方式,推动学校课堂与实践深度融合,构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育人闭环,从而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与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政治哲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研究——以思政教育专业政治哲学课程为例”(Hnjg2024ZC-12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