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君
近日,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召开,五指山设计制作大幅壁挂式黎锦《四季同辉·巾帼逐梦》亮相2025全球妇女峰会女性主题特展,吸引国内外参会嘉宾和媒体驻足关注。黎锦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出新的风采。2024年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黎锦技艺历经十五载抢救性保护与系统性传承,真正实现了从濒危存续到活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随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的深入推进,黎锦正从单一技艺传承迈向系统性文化工程。
从抢救性保护到系统性传承
自2009年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海南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构建多方协作的文化传承机制。截至目前,全省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逾470名,建成传习场所数十处,推动黎锦基础知识在全省中小学广泛普及。这些数字背后,反映出多方协作的文化传承机制的成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理念的生动实践。
黎锦保护的成功实践,体现在从单一项目抢救向系统性传承的实质转变上。在制度建设层面,海南建立起涵盖传承人培育、传习场所建设和校园普及的多层次保护网络。通过专项政策引导和持续资金投入,形成制度化的保障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既注重发挥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传承作用,又着力培育青年一代的创新能力和文化认同。这保障了技艺的代际传承,也为黎锦创新发展储备了人才。
更值得关注的是,黎锦保护已从专业领域走向公众,成为增进民族情感的文化媒介。过去,对于很多人来说,黎锦只是陈列馆中的遗产。如今,通过各类传承实践活动,黎锦走出博物馆,融入社区、课堂、景区和城市空间,成为公共文化资源。
系统性传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黎锦技艺实现从被动抢救到主动传承的突破。这不仅使黎锦技艺焕发时代活力,更构建起文化传承的良性生态系统,为黎锦从技艺存续走向广泛的文化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技艺传承到文化基础设施提升
黎锦保护的成功,还在于从注重技艺传承到构建文化基础设施的提升。其中,数字化与品牌化是基础平台的“一体两翼”。
数字化建设是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柱。当前推进的省级黎锦技艺综合数据库,采用“采集—存储—分析—应用”多位一体的建设模式。数据采集不仅是运用三维扫描、超高清摄影等技术实现纹样、技法的全要素记录,更是系统构建包含工艺流程、口述史、地方知识的黎锦语料库。数据分析不仅要借助智能识别系统进行纹样分类研究,更需构建知识图谱,系统梳理纹样寓意、工艺特色、文化象征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完整的文化基因谱系。数据应用则是基于语料库和知识图谱的深度挖掘,面向设计创新、教育传播、学术研究、文创研发等多元需求开放资源。
品牌化塑造是黎锦整体形象提升的关键。“黎锦公共品牌”通过统一标识、规范标准、品质认证等举措,构建起地域文化品牌体系,可使黎锦在市场化过程中保持文化本真性和形象整体性。品牌化不仅仅体现在标识符号上,还体现在公共空间的识别规范上。从机场到景区、从博物馆到社区,黎锦元素的规范化应用构建起多渠道展示的传播网络,使之融入日常生活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文化认同。
文化基础设施以数字化为支撑、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文化空间营造为载体,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体验”
在体验场景层面,应从实体展示转向多维互动。构建沉浸式体验体系,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艺的创新融合,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体验场景。运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体验者穿越时空理解文化渊源;开发智能辅助织造设备,在降低体验门槛的同时保持技艺本真;设计主题叙事动线,将分散的文化要素串联成有机的故事体系。这些创新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受众参与度,通过内容设计强化文化认知与体验。
在业态创新层面,需推动从单一产品到复合业态的升级。构建“非遗+”产业生态,通过主题化、系列化、场景化的产品开发策略,打造覆盖旅游、文创、研学等多元领域的消费矩阵。同时要把握生活化与差异化的原则。生活化要求将黎锦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打破艺术与实用的边界;差异化则强调针对不同受众设计个性化产品,形成梯度化产品体系,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
在传播推广层面,要实现从分散传播到立体叙事的转变。在线下深耕博物馆、文化馆等专业平台的同时,重点开发线上短视频、直播等轻量化传播渠道;紧抓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对内侧重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外着力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形象塑造;专业领域要深化学术研究和技艺交流,在大众领域则需强化社群互动和口碑传播。通过多维度的传播体系扩大黎锦的文化影响力。
从“非遗符号”到“文明标识”
在文明对话的维度,黎锦彰显着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其纹样体系既承载着黎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又蕴含着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理念。这种多元统一的特质,使黎锦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媒介。
在认同建构的层面,黎锦保护实践展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路径。它既超越了简单的传统复刻,也区别于盲目的现代追随,而是在深刻把握文化基因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建构模式——在创新中传承,在开放中坚守,在发展中凝聚。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从行政推动到市场激活,黎锦保护实践体现了富有活力的文化治理新格局。其深层启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需要开放、包容、协同的制度环境,要让文化在流动中传承,在互动中创新,在共享中繁荣。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本文为202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质设计生产力驱动海南手工艺非遗保护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NSK(ZC)2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