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 以三种文化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根基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5-07-02 10:24:06
编辑: 纪新颖

■ 陈红 周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提出新要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坚持思想引领与文化涵育相统一,以真理的力量武装人民、说服人民、引导人民,以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浸润心灵、滋养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根基,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和文化涵育的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时代高度,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中华儿女认识自我、读懂中国、看待世界的智慧密钥,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宝库和精神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基因。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之中,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存续发展的精神密码,从《孟子·离娄上》中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到《后汉书·孝桓帝纪》中的“天下一家”,再到《荀子·议兵》中的“四海之内若一家”等,都强调家国并举、家国一体,有国才有家,爱国等于爱家。“大一统”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追求,从《春秋·公羊传》提出的“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到《汉书·王吉传》再次提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无不体现出中华儿女对民族与国家认同感的强烈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力量之源,从《周易》中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中庸》中提到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再到《离骚》中提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不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呈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史、文明传播史和文脉延续史,以历史的中国、文明的中国诠释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之必然,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祖国、理解祖国、热爱祖国。


以革命文化


赓续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血脉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政权过程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历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凝结,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精神食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革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标识,就是其独特的红色气质,这种“红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体现在“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之中,这些重要的革命文化元素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革命的大学校”,是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的思想资源。


革命历史是革命前辈顽强不屈、保家卫国、英勇斗争的集体记忆,是革命文化得以集中沉淀的载体;革命英雄在革命斗争中英勇奋战、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舍生忘死,是革命精神的书写者,是艰苦奋斗、奉献牺牲、开拓进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中代表;“革命理想高于天”,是革命精神的核心意涵,是革命英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不竭动力;“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因子,充分激发红色血脉的育人力量,用革命历史唤醒爱国意识、用英雄故事厚植爱国情感、用革命精神砥砺爱国意志,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充分吸收、深度融合与创新表达,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力量和时代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共同熔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思想资源。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没有远大理想的激励和引领,再崇高的事业也可能会失去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昭示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吸收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饱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深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普及实施,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把个人职业与爱国情怀深度相融、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征程中担当时代责任、笃行报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作者陈红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周颖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