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 传承弘扬海洋文化 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5-06-12 11:17:17
编辑: 纪新颖

■ 李人达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人类源于海洋,作为人海互动的产物,海洋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海洋文化普惠包容,囊括一切由海洋生成和创造的文化,人们开发利用海洋、推进海洋事业的历史,同时是海洋文化的发展史。作为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海洋文化根深叶茂、绵延不绝。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反映且影响着海洋经济、海洋生态以及海洋法治等各项体系构建,对推进海洋强省和自贸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海洋文化特色鲜明


在海洋强省建设中,海洋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受权管辖辽阔的海域面积,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900多公里,彰显了海南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古往今来,我省先民对海洋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培育出优秀的海洋文化,如至少历经明、清两代的“更路簿”,所载内容横跨航海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领域,既是对历史上海洋活动的例证,又是对未来海洋文化建设的积淀。


再如,我省原生态渔歌的典型代表“临高渔歌”,也称“哩哩美”“哩哩妹”,经由当地渔民传唱千年,于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渔歌是临高渔民生产生活的写照,对渔乡风光、捕鱼织网、爱情生活等,几乎无所不歌,备受艺术家青睐,与陵水疍家渔歌、琼海潭门渔歌等,一同展现我省渔家文化。


又如,妈祖(天后)信仰,宋元时期该文化就已传进海南,目前全省妈祖庙不下百座。在临高的调楼、新盈等地,有的村子甚至有两三座妈祖庙。海口骑楼老街“天后宫”,始建于元代,距今700余年,是我省现存最悠久的妈祖庙。


又如“下南洋”浪潮,它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19世纪中期以后我国东南、华南沿海群众大规模迁徙到东南亚。海南拥有240万名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居多。在当地,他们吃苦耐劳、敢闯敢拼,推动东南亚开发、发展,成就斐然;与此同时,对待故土海南,他们捐资助学、投资兴业,将赤子情怀转化为推动海南建设发展的强劲动能。


这些海洋文化所蕴含的笃定前行、自由开放、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等精神,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相得益彰,成为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凭。


海洋文化赋能海洋强省建设


首先,海洋文化助力发展海洋经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果没有作为基础的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意识层面的海洋文化也难言繁荣。新时代以来,我省海洋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海洋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2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70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6%。近年来,我省制定实施《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硬实力与软实力协调发展,有助于整体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一方面,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着眼未来,需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开发海洋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海洋特色的演艺、出版、展览、动漫等创意产业;继续办好临高开渔文化节、文昌南洋文化节、琼海潭门赶海季等文化活动,推动形成亲海、爱海、强海的社会舆论氛围。


其次,海洋文化助力维护海洋生态。海洋是鲜活庞大的生态系统,在保障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每年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然而海洋生态污染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全球性难题,会对海洋生态、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海洋文化犹如春风化雨,悄然唤醒着人们保护海洋的行动自觉。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成为新时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为此,要弘扬海洋文化,深入贯彻人海和谐的海洋观,并以此引领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海洋绿色发展事业,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海洋文化助力完善海洋法治。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维护海洋生态、发展海洋经济、促进人海和谐,都离不开海洋法治。我省高度重视海洋法治建设,制定实施《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助力海洋事业健康发展。


海洋法治深植于海洋文化之中,海洋文化是海洋法治的基石,海洋法治是海洋文化的保障。没有海洋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海洋法治会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深入人心。在涉海法律规范的制定修改过程中,需深入聆听人民心声,将既扎根海南实践、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海洋文化瑰宝融入法治体系中,不断增强海洋法治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感、融合度,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海洋法治的诉求,推动构建海洋良法善治,助力海洋强省和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


【作者系海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3JD710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