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 积极拥抱升级迭代的网络文学新景观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布日期:2025-03-19 09:43:16
编辑: 纪新颖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介的快速发展,文艺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便是这一变革的重要标志,文艺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大众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文艺创作。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学以其特有的生产机制与接受美学,成为新大众文艺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也产生了许多新现象和新课题。如何认识其中已然升级迭代的崭新元素,积极拥抱新的网络文学创作景观,值得我们深思。


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形态,首先体现在其类型化创作的兴起与繁荣。当移动互联网将人民大众的生存经验全部纳入信息网络,传统文学的类型分类便难以承载如此庞杂的集体经验。从武侠、言情、玄幻的原始母题裂变出的无限流、系统文、种田文、快穿文等数百种亚类型,每个细分类型都是社会群体精神需求的具象化。类型文学的繁荣绝非简单的题材扩展,网络平台丰富了传统文艺生产的路径,外卖员、程序员、退休教师与职业作家共享同一创作空间,通过重构“创作-接受”的关系链,创造出适应数字文明的表达范式。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创作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学现象,而是一场由技术赋能和群众共创的新大众文艺的文体革命——实质是通过数字技术中介,对印刷文明时期形成的文学审美体系进行转换,用数字时代的“用户思维”优化印刷时代的“作者思维”,使文学更好地回归普通大众,真正成为反映人民群众丰富社会生活经验的文化生产活动。类型化作为网络文学诞生之初就具有的本质特点,体现了网络文学强烈的大众属性,而在大众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文学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如交互性文本生产、短篇网文的兴起及人机协同写作机制等。


交互性文本生产作为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艺的重要特征,在于重构了创作主体与接受者的关系,将单向度的文艺创作转化为动态的集体文本生成的过程。传统文艺的生产链遵循“作者创作-编辑筛选-读者接受”的线性模式,而不断升级的网络文学通过章节评论、段评互动、弹幕共创等实时交互机制,使读者从文本消费者转变为“参与式创作者”。比如,在起点读书,读者可以通过“本章说”功能进行即时互动,他们的点赞、打赏和催更直接影响着故事走向。当创作者在文本中埋下“彩蛋”,等待读者破译时,文学创作变成了充满参与感的集体游戏,作品本身也成为了流动的意义场域。这种全民参与的文本生产机制,使网络文学成为流动的、未完成的、携带集体记忆的“活态文本”,最终催生出以用户共创为核心的新大众文艺形态——在这里,每个读者的指尖滑动都在参与文学叙事形态的重组,每次互动弹幕的跃动都在重塑当代文艺的基因图谱。


短篇网文则通过文本结构、内容取向与传播媒介的深度革新,重构了当代文艺与大众生活的连接方式。如知乎盐言故事的短篇网文创作,通过“问答社区原生创作+平台生态赋能”的双向机制,深度激活了大众参与的创作活力。其核心在于将传统网文生产的封闭性转化为开放式的“全民故事实验场”:用户最初以回答伦理、职场、情感等现实问题的形式,在社区中嵌入虚构叙事。比如,《宫墙柳》诞生于“为什么后宫中嫔妃们一定要争宠?”的提问。这种互动写作模式,既降低了创作门槛,又通过点赞、评论等即时反馈形成内容筛选机制。同时,线下“她故事馆”快闪店、跨平台IP开发等举措,又将文本创作延伸为多维度的文化参与,使普通用户既能成为“十分钟作家”,也能通过二次创作、消费打卡等方式介入故事生态的建构。此外,“短”的文学样式打破了传统文学对完整时空逻辑的依赖,转而以生活切片的形态承载普通人的日常经验,通过口语化的表达和场景化的叙事,使个体真实的生存体验获得即时性、互动性的表达空间。


AI赋能下的人机协同写作,其本质仍是数据库写作机制。以媒介技术重构叙事本体的先锋姿态,将传统线性叙事解构为可拆解、重组和迭代的数据模块,实现了大众文艺生产范式从“封闭的创作体系”到“开放的符号系统”的转型。这一模式通过开放化的类型元素数据库,如角色原型、世界观模块、情感模式等,使读者群体深度介入创作流程,重构了数字时代集体叙事的生成逻辑。作者通过拆解、重组既有的类型元素,构建出符合读者集体想象的文本装置,使读者既能在熟悉的数据库元素中获得认知安全感,又能体验元素重组带来的新奇性。文本不再追求传统文学的深度阐释,而是通过灵活调用数据库中的高共鸣元素,形成可快速迭代的叙事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平台的数据反馈机制,如本章说、订阅量等,进一步强化了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使创作过程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筛选符号的集体行为,最终形成覆盖广泛的文化生产网络。这种基于数据库的创作,呼应了数字时代读者的认知模式,也是新大众文艺在算法时代对数据库美学的实验性探索。


在新大众文艺视野下,一场由数字媒介革命驱动的文艺生态重构,既推动网络文学发展,也必然对其升级迭代提出新的全方位的要求。从类型化创作的全民参与到交互性文本的集体生成,从短篇网文的生活化叙事到人机协同写作的符号共创,网络文学的每一次形态革新都深深根植于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赋能,使文学创作突破传统规范,构建起全民参与的创作景观。这种媒介与文学的共生关系昭示着,新大众文艺的勃兴绝非简单的载体迁移,而是数字文明时代文艺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我们亟须建立与之适配的引导机制:既要通过政策扶持优化创作生态,建立兼顾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的评价体系;又要引导创作者强化文化自觉,在叙事中注入现实关怀,使网络文学在保持大众化本色的同时,承担起传承文化基因、凝聚精神共识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