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剧《海瑞》在海口演出。
明朝嘉靖年间,从海南走出一位传奇人物,他自四十岁踏入官场,为官三十余年,始终清正廉洁、刚直不阿,被人们称作“海青天”。他一生经历四朝,官居正二品,死后仅存俸银十余两,旧袍几件,被赠予“太子少保”的美誉,谥号“忠介”。他就是海瑞。
海瑞身后的400多年间,他的影响力依旧延绵不绝,世人将他供在庙里,写到书里,搬上舞台。1月18日至20日,话剧《海瑞》在海口演出,该剧是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也是我国第一部以海瑞廉洁文化为题材的话剧作品,讲述了海瑞面对嘉靖年间“吏贪将弱、民不聊生”的现实,毅然上疏谏言,终其一生同贪官污吏作斗争,仕途坎坷却一心为民,几番浮沉但初心不改,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去世时仅存“俸银八两、旧衣数件”,但终为万民永记、青史留名的感人故事。
作为中国廉洁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多年来,讲述海瑞生平故事的文学、影视作品不胜枚举,电视剧《海瑞》《大明王朝1566》《海瑞罢官》等备受好评,话剧《海瑞》如何在舞台上用短短两小时来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丰富的情节转折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在文化传承、人物形象乃至作品风格的塑造上有哪些特色?记者走进话剧《海瑞》台前幕后,了解剧作的创作过程。
真实之上 凸显人物精神
“生平正气肃朝端,胸次忠清世所难。忠似赤葵倾烈日,清如秋水挽狂澜……”在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台词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音乐渐息,演员谢场,话剧《海瑞》缓缓落下大幕。
观众张涛在观看完全剧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剧,它没有说教,而是将人物的精神融入到故事中,引导观众自觉思考,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海瑞生活在400多年前,他的廉吏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如何“激活”海瑞,让严肃的廉政主题更具吸引力?创作团队为此下足了功夫。
导演王晓鹰介绍,话剧《海瑞》运用“假定性”的舞台时空、“叙述体”的戏剧结构、“诗意化”的情感表达、“意象化”的思想凝结,塑造了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海瑞”,那个可凝视、可尊敬、可获得启示、可引发思考的艺术的“海瑞”。
舞台方寸间,时间与空间均有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创作团队从海瑞童年入手,通过母亲言传身教、父亲遗志等故事,展现其清廉为官信念。重点聚焦抬棺上疏与张居正事件,前者凸显海瑞在强压下的坚守,后者体现其始终如一的原则。
“在创作构思时,我们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力求跳脱海瑞的标签化的单面形象,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海瑞的内心世界。”编剧洪靖惠说,话剧《海瑞》展现其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挣扎以及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智慧与勇气,让海瑞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鲜活,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给自己买好了棺材,抱着必死的决心直言进谏。抬棺上疏是海瑞最广为流传的事迹,也是全剧的高潮。创作团队集中于这一点,用浓墨的笔触描述了海瑞与母亲的一段对话。面对生与死、大义与亲情,海瑞也曾顾念家人,也有常人的痛苦、挣扎和矛盾,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让他有了殊死斗争的勇毅与决绝。
这是一个400多年前的明朝官员的担当与作为。
正因如此,当《治安疏》中的文字出现在舞台上时,浮现在观众眼前的便是一位立体的、大写的,有血有肉的一代廉吏海瑞的形象。
精心编排 充满着诗意和韵味
话剧《海瑞》虽然是一部人物传记式的历史正剧,却充满着诗意和韵味,舞台呈现摒弃单纯叙事方式,采用回述结构和意象化手法,在艺术化表达与真实性历史之间形成巧妙平衡,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全剧在讲述上打破了线性时空,以普通百姓允娘陪伴照料海瑞暮年、年迈海瑞自诉自省回溯其生平的新视角,通过海母与海瑞、允娘与海瑞、挚友与海瑞、张居正与海瑞几组人物关系对海瑞生平、人物命运展开的新演绎,将在海南琼州母亲教诲下立下青云之志的少年海瑞,勇于抬棺上疏写下天下第一疏的中年海瑞,独居书斋俭朴度日心系百姓的晚年海瑞还原于舞台。
序幕开启,一块巍峨丰碑徐徐降落,上书“海瑞”两字,灯光渐渐亮起,一把把实木高背椅静静地立着。这是话剧《海瑞》的第一个场景,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叙述,仅留平静和庄重,让人翘首期盼接下来的精彩剧情。随后,百姓与朝臣纷纭而至,或颂海瑞廉正无瑕,似澄澈清泉润世;或斥其为官执拗,如顽石不化。好友陈令达现身,言辞暗藏玄机,海瑞在争议旋涡中被视作 “孤鸿异影”,独向苍茫,徒留悬念,引人探秘其跌宕生平。
贯穿在整个剧情发展过程中的“椅子”,不仅是道具,也作为一种象征,海瑞每次重大抉择都是在椅子上完成的。“椅子道具象征海瑞与官场对立,通过互动营造震撼场面,赋予话剧诗意内涵。”王晓鹰解释道。
在第三幕《格格不入》,讨伐张居正的檄文当前,海瑞心向公正,拒绝随波逐流,绝不见风使舵落井下石。朝臣群起攻之,海瑞孤身而立,出而为官的格格不入,坚守本心的不被理解,让他十分痛苦,走起路来踉踉跄跄,椅子也被带倒。然而,海瑞仍选择坚守道义,他头发凌乱坐在椅子上,心若磐石,誓要撼动这浑浊乾坤。
全剧最后一幕,海瑞已去,舞台中央仍只留下一把实木高背椅,静静地,空空地,它无声却有力,彰显了一代廉吏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富有深意的结局,叩问着现在的为官者,“坚守本心应该怎么做?”
台词铿锵 音乐舞美烘托给力
海瑞号刚峰,一生刚直不阿,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刚硬笔直的山峰。
话剧《海瑞》在舞台设计上,以若现若无、放大了的岩石为主背景,回避饱和色调,岩石的纹路天然粗粝,如同海瑞性格中的刚强和坚硬,让观众从视觉上就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内核。
在音乐创作上,传统民乐与西洋管弦乐巧妙融合,气势恢宏,在关键处发力,为全剧增添浓厚的历史感与鲜明的时代感。
不同于电影,话剧受制于舞台空间,很难在不同场景中随意切换。话剧《海瑞》时间跨度大、场景多,创作团队费了不少心思,用多部移动车台变换景物道具,使全剧节奏连贯,一气呵成。
在台词的锤炼上,话剧《海瑞》特色也比较鲜明。语言深刻犀利,精准狠地剖析官场的扭曲乱象。狱中与张居正对峙,海瑞慷慨陈词“为官为的是百姓福祉,凭的是一颗公心。若为官只为感恩报效,如何执公执正……我大明王朝极致悲哀之处,便是这般满朝通晓利害,无人关心对错。”公理私情激烈碰撞,火光四溅。观众被海瑞的“至清、至正、至廉、至洁”深深触动。
第四幕《永驻民心》中,朝臣嫉妒海瑞身后荣名,百姓念其一生善政,“海刚峰见御史而不跪,足见其风骨,海笔架的称号,世人不忘。海大人任淳安知县,造福百姓,海公恩赐,淳安百姓不忘。海青天清除豪奢、为民做主,青天所为,兴国百姓不忘。海汝贤所奏治安疏,赤胆忠心,天地可鉴,忠直之士不忘。海大人外放应天巡抚,事必躬亲,爱民如子,应天百姓不忘……”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倾诉着百姓对海瑞的敬仰,感染力拉满,观众精神为之一振。
“在我的笔下,海瑞硬骨铮铮,踽踽独行。一腔孤勇,一生孤清。作为创作者,我敬慕海瑞的忠正耿直,理解他的赤诚坚守,感佩他的清廉爱民,心疼他的孤独痛苦。”洪靖惠说,我把自己最爱的《滕王阁序》用在话剧《海瑞》中,因为在我心中,没有比海瑞更适合那两句骈文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不少观众表示,通过观看演出,对海瑞及廉洁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该剧传递弘扬了正直、清廉、爱民的价值观,对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南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潮光介绍,下一步,将联动山西演艺集团等单位,做好剧目省内和全国巡演工作,努力将话剧《海瑞》打造成为新时代海南廉洁文化文艺作品的标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