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群不断扩大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4-12-16 17:33:36
编辑: 纪新颖

1.jpg

白沙黎族自治县龙江中心学校学生在练习黎锦织锦技艺。


2.jpg

黎锦技艺传承人胡春芳在织锦。


3.jpg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者、实践者、延续者,非遗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人。


日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转名录”,意味着该非遗项目经过保护、发展而壮大,存续力不断增强,不再濒临灭绝,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传承人不断增多,掌握这项技能的人群不断扩大。


这些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人主要分布在哪?他们的技艺有何特点?我们为他们描绘一幅“画像”,分析这项古老技艺背后的民众基础,看黎锦技艺如何从“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哈、润、杞、赛、美孚


五花绽放黎锦斑斓


海南黎族因其分布区域、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分为哈、润、杞、赛和美孚五大方言区。黎族五大方言区的传统服饰,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与黎族的族源、信仰、婚姻、家庭等因素密切相关。黎锦图案除了具有某些共性外,各方言区的服饰图案、纹样有很大的差异。


哈方言在黎族五种方言中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乐东、陵水、昌江、白沙四个黎族自治县以及三亚、东方两市;杞方言人口仅次于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保亭、琼中及五指山市里;润方言主要居住在白沙东部以及鹦哥岭以北的地区;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等昌化江下游两岸地区;赛方言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保亭、陵水和三亚交界的地区。


一树开五花,五花各不同。东方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市级传承人符拥妹来自美孚方言区,从小跟着母亲学美孚方言支系的黎锦,她讲述,这个支系最善于利用黑与白的搭配,加上这一支系特有的絣染技术,因此,美孚黎锦虽艳丽不足,却是质朴有余,黑白之间,耐人寻味。


如果说美孚方言的黎锦像一幅中国的水墨画,而润方言的黎锦则是多彩缤纷的油画。润方言的黎族妇女经常将红、黄、蓝、黑、白五种主要颜色全部穿在身上,这在其他方言支系中似乎并不多见。专家学者调查发现,润方言支系的双面绣技艺也是用色多元,以白布为底,用红、黄、蓝、黑等色线,在其上施以平针绣成。


除了以黑色、白色作为底色,黎锦中亦不乏以蓝色为基底的作品。例如,历史上产自三亚、乐东一带的哈支系“崖州被”,便是在深蓝布料上绣以龙凤、花鸟或几何图案,其当年的市场价值相当可观。


进入五指山地区,身穿艳丽红色筒裙的黎族女孩,总能让人眼前一亮。红色是杞方言支系最崇尚的颜色,因此,其织锦图案多为通体的红色纹饰。


居住在保亭、陵水和三亚交界处的赛方言支系,其黎锦艳丽的程度与杞方言不相上下。而且赛支系的女子似乎格外爱美,为了制造黎锦在阳光下亮闪闪的效果,不知道何时起,她们在筒裙的下方绣上了云母片,让黎锦显得更加耀眼夺目。


不同方言支系的演绎,让黎锦更加五彩斑斓,花样繁多的黎锦,每一根经纬线下不仅有民族的审美倾向,还有文化的积淀和生命力。


从传承人到群众


每个人都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主体


海南的黎族人口约15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6.5%,主要分布在三亚、五指山、东方、昌江、乐东、白沙、保亭、陵水、琼中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这9个市县都把黎锦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一。目前,海南省9个市县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共有470余位。


首先,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传承人的数量远超男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作为传统手工艺,在黎族女性群体中的深厚基础,也反映了黎族文化中女性对于黎锦技艺的高度重视和传承。但是近年来,“织男”也在陆续出现,不少男性也加入学习这一传统技艺的队伍,在五指山、琼中、白沙、陵水等地区,都有男性传承人。


其次,从级别分布来看,在470余位传承人中,国家级有3位,省级有25位,虽然占比不算大,但他们在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通过非遗工坊、传习所,非遗进校园、合作社等形式,向更多人传播黎锦文化、教授黎锦技艺,使得黎锦技艺在民间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从地域分布来看,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文化传统,拥有较多的传承人和较高的技艺水平,比如东方、五指山、白沙、保亭、昌江等。这些地区正在通过各种措施,如开展技艺培训、设立文化传承项目等,促进当地黎锦技艺的发展。


非遗的传承主体,除了传承人还有传承群体。有的人虽然没有拿到传承人的认证,但他们也确实掌握着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技术,这样的群体也是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全省范围内有近2万名掌握黎锦技艺而未被评定为传承人的居民。他们的存在,意味着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仅局限于有级别认定的传承人,每一个热爱并致力于学习这项技艺的人,都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主体。


从村寨到校园


超2万名学生初步掌握黎锦技艺


一群身穿校服的孩子席地而坐,双脚伸直,在腿上放置专门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小型腰织机,一幅幅精美的黎锦在他们的小手中织就。古老手艺如今在校园里有了新活力。


学生是传承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传承人等级的认证,但他们对黎锦传承的热情丝毫不逊色于正式传承人。


“最开始担心孩子们坐不住,因为织锦一坐就是个把小时。但开课之后,孩子们的表现令我意想不到。”五指山市红星学校副校长王红霞说,她至今都记得,有一个黎锦班,班上18名男生的织锦技艺甚至超过了女生。


早在2006年,我省就开始在各地陆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9个市县定期组织黎锦进校园培训活动。18年来,活动次数和参与人数均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2万多名学生通过“非遗进校园”,初步掌握了黎锦技艺。


在传承人的画像里,不同的面孔怀揣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葆有“终一生,爱一事”的耐心,我们看到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薪火相传、推陈出新,更看到了当代和未来的民族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