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正文
  • 文脉华章丨千方百计呵护好文化瑰宝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日期:2024-08-14 11:11:44
编辑: 纪新颖

1.jpg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从未中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他叮嘱:“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时政微观察》与你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感悟中华文化魅力。


2.jpg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景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五千多年前,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灿烂的文明。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彼时的良渚,处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当地一带的安山岩硬度、韧性都极佳,这里成了天然矿场。大量开山炸石,严重破坏了良渚遗址的生态环境。调研中,习近平斩钉截铁地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很快,这片圣地从“炮声”中回归宁静,青山还绿,遗址重生。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09年至2015年,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


2019年,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3.jpg

△2024年7月4日,游客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莫角山宫殿遗址参观。


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守护好文化瑰宝,总书记再三强调。


在四川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土地里埋藏着成千上万件青铜器、玉器、象牙……这就是三星堆遗址,它代表了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


4.jpg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四川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陈,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40年的“大国工匠”郭汉中,向总书记讲述了一个神坛底座的修复过程。


“很复杂啊!你修复这一件要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至少得一年。”郭汉中答。


三星堆还有上万件新出土文物有待保护修复。这需要“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凝神屏息”的细致耐心。


“这个工作不容易!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谢谢你们为文物保护作出的贡献。”总书记说。


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保护,让文化瑰宝“在那里”;而让它们“到心里”,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需要更好地传承创新。


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5.jpg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


江西景德镇,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盛,有“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熙攘。去年10月,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走进南麓遗址、陶瓷博物馆、明清窑作群,了解制瓷技艺流程、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等情况,并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


“老师傅好!手上功夫了得啊!有图案吗,还是凭着手感?”


“都在心里。”


“你是这块土地孕育的传承人,是工匠精神的写照啊。”总书记赞许道。


在景德镇,有两万多个年轻人忙碌在制瓷一线,他们的背后是庞大的陶瓷产业链。习近平总书记颇为感慨:“很高兴看到陶瓷事业有这么多的传承人、继承人,这个事业要不断发展下去。”


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如今,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与现代设计创意在这座城市不断碰撞,带动陶瓷产品创新。各种创新型产品赢得年轻消费者青睐,“千年瓷都”迸发出新的活力。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中华文明创新性蕴含的革新价值观,不仅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思想根脉,也推动了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


6.jpg

△2023年10月18日,人们在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汝窑展台参观。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文化瑰宝正成为大家的共识与使命,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