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人物传记电影《奥本海默》在国内外热映,人们得以从多方面了解美国传奇科学家奥本海默的人生轨迹,以及其所主导的“曼哈顿计划”。
《奥本海默》电影海报
时至今日,科学界普遍认为,“曼哈顿计划”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科研项目之一。不仅项目的“研究成果”——原子弹,促使日本投降,宣告人类进入核时代;同时其也被视为国家主导大型科研工程的起点,是“阿波罗计划”等项目的“前辈”。
影片中,“曼哈顿计划”实施现场
而一切的起源,还要从原子物理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讲起。
现代物理学起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时,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放射元素蜕变理论和原子结构模型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并推导出质能守恒公式。
以上重要理论的突破,加上学者对原子核的研究以及同位素的发现,为原子能的利用开辟了道路,原子物理学开始蓬勃发展。
此后,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科学家普遍得出结论:如果铀原子蜕变时释放中子,其中每一个转过来又能击破相邻的原子,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引起链式反应,导致具有惊人破坏力的爆炸。
至此,一种以原子能量为攻击来源的新式武器——原子弹,呼之欲出。
很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轴心国和同盟国两方阵营开始了激烈的原子弹研制竞争。
1939年9月,战争开始后不久,希特勒便签署了研发原子弹的命令。在德国,集聚了海森堡等一批世界顶级核物理专家。他们成立了名为“铀俱乐部”的秘密组织,试图利用铀和重水实现链式反应,并分离出制造原子弹所需的同位素。
不过,“德国队”的消息很快被对手获知。由于欧洲大陆反犹主义高涨,诸多物理学界“大佬”如爱因斯坦、费米等被迫流亡美国。1939年,爱因斯坦等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信,提醒其纳粹德国正在研制原子弹,希望美国也能重视起来。罗斯福很快予以采纳。
来到美国的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交流
此后,英国和日本也相继启动原子弹研制工作,一场“赛跑”就此拉开序幕。
随着战事发展,英美两国于1942年决定联合研制原子弹。当年8月,美国把各环节工作统筹起来,完全由政府主导,命名为“曼哈顿计划”,由陆军准将格罗夫斯任行政主管,而全面的科学领导则由奥本海默担任。
1943年春,在奥本海默的带领下,一大批科学家来到鲜为人知的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组建实验室集中攻坚。
项目启动前,格罗夫斯与奥本海默在一片荒芜的洛斯阿拉莫斯畅想未来
为保证原子弹研发的顺利推进,美方执行了空前严格的保密措施。“曼哈顿计划”的所有设施都建在隐蔽地区,参与人员必须经过细致的政治审查,并签订保密协议。科学家们还被要求使用化名,不得擅自离开。每份文件都要登记在案,甚至呈交罗斯福的报告,都是由陆军部长亲自携往白宫,“看着总统读完后,再带回来”。
奥本海默向科学家同仁强调保密纪律
此外,美国政府给“曼哈顿计划”的所有经费都采取了秘密拨款的方式,使得该项目始终不为外界知晓,得以安全加速进行。
反观德国,虽然在赛道上率先“起跑”,却很快被美国赶超。一方面是因为德国流失了大量优秀科学家,且始终面临资源稀缺和战争压力;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德国队”在保密方面屡屡“丢分”。
战争伊始,不仅有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来到美国建言献策;还有一些科学家成为“线人”。例如,丹麦科学家玻尔在德军占领丹麦后,始终能通过与海森堡的私交,获知德方研制情况,秘密传递给同盟国。
战争中后期,围绕重要原料重水,双方展开了一场场情报战。1942年底,英国得到情报称,德国正要求挪威增加重水产量,赶紧派遣爆破专家,摧毁当地重水工厂生产设备。1943年,美国得知德军再启该工厂,派出150架远程轰炸机,一通狂轰乱炸。1944年,挪威抵抗组织探知德军正秘密运送该工厂最后一批重水,迅速出击,炸沉运输船……至此,由于重要原料缺失兼战争压力加大,德方彻底放弃了原子弹研发计划。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队”的进展相当顺利。在各界共同努力下,1945年7月,“曼哈顿计划”造出3颗原子弹。16日5时30分,随着一个火球腾空而起,试验场地瞬间亮如白昼,大地剧烈震动,巨大的蘑菇云升起,“曼哈顿计划”成功了。
一个月内,其中两颗原子弹被先后投放在广岛和长崎,日本迅速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落幕。与此同时,原子弹的威力让各国为之震撼,随后开始的核武器军备竞赛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秩序,进而给人类历史进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