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组委会特别推出消博会时装周,20余位设计师在此展示最新时尚单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尚盛典,让椰城再次燃起一波时尚艺术热潮。
艺术的力量可以有多强劲?
当代重要艺术盛会威尼斯双年展,让这座意大利东北部城市成为全球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也为城市打上了极具标识性的人文标签。
在纽约、香港、北京、上海等活力四射的国际大都市中,艺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深刻关联着公众的文化生活与美育质量,也直接彰显着一个地区的商业活力与资本热度。
与这些艺术界“头部”地区相比,海南尚属“无名之辈”。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海南自贸港利好政策落地,我省启动搭建多个艺术品交易平台,艺术市场的布局“大幕”开启。近年来,随着公众文化意识和消费需求逐渐增强,以省会海口为代表的城市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私人画廊、艺术社群等重要的行业“指标”正在萌发,艺术专业教育展现生机潜力。
氛围浓 人气旺
年轻群体需求激发潜力
艺术供给量质提升
“我是通过社交媒体看到这间美术馆的,很惊喜,海口也能有这样的私人画廊。”7月19日,海南日报记者在位于海口的辛·美术馆见到独立设计师车怡萌时,她正和画廊里的工作人员交流创作想法。
来辛·美术馆参观的,大多是年轻人。美术馆创办人胡辛也时常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发布画廊活动、展览信息等。“我希望美术馆能够为海南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创作、交流的环境,成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胡辛说。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汪荣,同样是艺术展览的“铁粉”。“能够明显感觉到,近一两年,海南的艺术展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汪荣说。
以年初的海南岛春季国际艺术展为例,《2022(首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美术展》《韩美林生肖艺术展》《秘境生灵——四国摄影师镜头中的野性世界》等多个展览云集国内外艺术家佳作,一度刷屏春节假期“朋友圈”。
打开“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艺术展览是极具人气的“热词”之一。无论是赶时髦,还是看门道,不难发现,年轻群体是撑起艺术展览消费的中坚力量。
也正是基于年轻群体火热的市场反馈,近两年,国内各大城市都在举办艺术展上发力。有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全国共有展览项目2.9万个。其中,上海全年的展览项目多达4730个,居全国首位,不少在沪年轻人表示,平均每个月都要看1至2场展。
聚焦岛内,特别是在海口,除了省博物馆等老牌文化单位,海口会展工场、海口云洞图书馆、江东言·艺术馆以及一些私人画廊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艺术展览。
今年初海南岛春季国际艺术展举办期间,以海口湾演艺中心、海口会展工场为核心的万绿园一带和以省歌舞剧院、省博物馆等为核心的国兴文体公园一带,“新老”文化带在城中遥相辉映,以丰富的艺术展览和演出为海南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
在汪荣看来,丰富且多元的艺术展,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有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选择。一个城市的繁荣,不仅在于提供丰盛的物质文化资源,更在于提供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一个城市越繁荣,能提供的艺术展就越多,也越能增加城市文化的吸引力,提升年轻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市场兴 产业旺
“设计岛”人才活力初现
专业力量蓬勃成长
近一年来,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接连不断。6月底,“锦绣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在海口会展工场开幕,以艺术展览形式呈现全国非遗精品项目。
今年刚从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获得设计学硕士学位的徐龙翔参加了“锦绣世界”展览策展工作。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给在校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也鼓励着像徐龙翔一样的外地学生留在海南。
“海南会展业发展加速,给设计行业带来很多机会。我在学校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一些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毕业后也就决定留在海南。”目前,徐龙翔在海口一家设计公司从事品牌设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徐龙翔是海南师范大学毕业的第一批设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此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仅有美术学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海南在设计、艺术领域的需求在快速增长。基于这种变化,我们从2019年开始,增设招收了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服务海南自贸港发展所需,为海南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引说。
张引所说的“需求”不是凭空而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海南国际设计岛。一年多来,海南职能部门不断探索,通过搭建“四梁八柱”,有序推进,让海南国际设计岛雏形初显。
大量市场主体的落地、海南国际设计岛的建设都在“呼唤”和推动海南培养更多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人才。海南国际设计岛以及许多兼具艺术性、学术性、专业性的活动也正成为人才培养、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整体环境的发展也在催生着专业力量的蓬勃成长。在省美协的组织下,我省美术工作者紧扣重要节点发挥所长,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美术作品,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美术展,让外界看到“海南画派”的实力与活力。
位于海口江东的“898”艺术村,如今吸引了60多位艺术家常驻于此,村里有40多间工作室,成为海南艺术创作者的交流天地。7月28日至8月28日,艺术村还将举办“艺研艺行898生活艺术节”,让更多公众感受艺术魅力。
私人画廊的数量也是艺术市场活跃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除了像898艺术村这样已成规模的画廊、工作室集群,目前,海南城市中的私人画廊数量并不多,但一股萌芽之力却在显现。
已在互联网行业创业成功的胡辛是美术爱好者,多年来收藏了不少当代艺术作品。辛·美术馆内展示的作品是他多年来的收藏心血,美术馆也敞开大门欢迎艺术家们送来作品展示。
“无论是专业艺术家还是零基础人士,我们都非常欢迎。”胡辛说。
价值显 交易旺
艺术品交易平台成立
行业聚集效应加速形成
在环境的熏陶与政策的加持下,文物艺术品跨境交易在海南“悄然”开启。
2021年,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文交)举办了两场“国际艺术品拍卖”和一场“国际画廊邀请展”,期间首次完成海外文物艺术品跨境交易,总成交额超过10亿元。
今年,海文交拓展了“大唐百城线上商城”“数实结合艺术品交易”“文化艺术品专业版”等业务板块,发展白名单推介机构40多家,平台交易机构超过200个,预计今年交易额将达上百亿元。
海文交总经理潘剑平认为,文化艺术品交易产业是长期积累过程,这是一个未来有望达到万亿规模的业态,在自贸港政策支持下,海南具备明显优势。
“首先是税收上的优惠,会大大降低文化艺术品流转成本,促进艺术品交易活跃度。其次是封关运作后跨境通关的便利性,将有利于帮助海外文物回流。第三是本外币合一结算,会加速自贸港艺术品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另外,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对于行业人才也有很大吸引力。”潘剑平说。
艺术要真正成为自贸港的经济增长点,关键在于产业平台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而文化艺术品交易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要素的庞大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中包含画廊、古董商、鉴定机构、拍卖行、保险机构、基金会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各类机构。海文交市场运营部总监王小树表示:“海文交正在积极推动相关合作伙伴进入平台,推动海南文化艺术品交易加快形成行业聚集效应。”
潘剑平说,文化艺术品交易的“频谱很宽”,既创造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期待海南以海文交等交易平台为抓手,基于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横向协同工作,逐步建立起透明、诚信的规则体系,做好风险防控,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入,真正构建起离岸艺术品资产管理服务。
海南正全力打造的另一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则于今年1月在三亚揭牌成立。该交易中心将引入艺术品行业的展览、交易、拍卖等国际规则,为优秀艺术品和可交易文物提供开放、专业、便捷、高效的国际化交易平台。
除了这些专业的大型交易平台,一些画廊也在尝试商业探索。去年开幕的海口珊瑚画廊在向观众免费开放的同时,也在发挥着画廊的另一重要职能——艺术品经纪推广,售卖艺术家们的作品。辛·美术馆下一步也将探索艺术品寄卖等。
聚焦本地艺术家,近年来,我省美术家在国内外入选获奖增加、影响力日渐提升,“但整体来看,大家的自我营销意识不够,创新传播方式仍显不足。”省美协主席阮江华表示,艺术市场的“源头”环节是创作者,但更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助推。在海南自贸港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专业机构和平台的引入和搭建,也会为更多创作者带来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