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 孙毓雄:三亚富家公子变卖家产投身抗日
来源:三亚日报
发布日期:2021-05-13 16:43:12
编辑: 范蓉丽

革命烈士孙毓雄

在梅山革命史馆,孙毓雄的孙女孙海燕(右)和表侄陈求传在挂有孙毓雄照片的英雄人物展墙前合影。

孙毓雄的孙女孙海燕是一位热心的学雷锋志愿者,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

革命烈士孙毓雄


在梅山革命史馆中,由一张张革命人士照片组成的历史人物墙让人感到庄严、震撼。

这其中,一位名叫孙毓雄的革命烈士尤其斯文英俊,透过照片,不难看出这是一位出身于优渥家庭的书生。

“从小就经常听奶奶说起爷爷,这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5月10日,今年55岁的孙海燕娓娓而谈,向记者讲述了孙毓雄的革命英雄故事。

孙毓雄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在革命志士的引导下,他毅然背叛地主阶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富家子弟”“慷慨豪爽”“失踪20多年”等字眼使得他的革命历程充满了戏剧色彩。


出身名门博览群书

坚定信仰投身革命


梅东村背靠山面朝海。孙家祖上精明活络,靠海吃海,好几代人开办盐厂制盐贩盐发了家。封建年代,土地即身份,即财富。赚了钱的孙家,花大把的钱,购置了大量地产,跃身成为梅山地区最大的地主。

1915年,在这富庶的家庭,孙毓雄出生了。殷实的家境使他无需为衣食而愁苦,潜心于博览群书、拜良友为师。

在当时的崖县中学内,他是名气响亮的优秀学生。阅读,一本接着一本,他不知疲倦地汲取着书籍带来的力量和养分……

孙毓雄的外家姐夫、进步青年黎茂瑄当时常常到孙家走动,见孙毓雄如此好读,一天便将一本《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贴身藏在衣服中,偷偷带进孙毓雄家中。

“这是本好书,你应该多读一读这类书籍。”

孙毓雄如获至宝:“姐夫,你下次来的时候多带几本。”

往后的日子,孙毓雄常常借着出门找朋友的名义,与黎茂瑄相会,二人在荒无人烟的树林中就当时的社会问题激进地针砭时弊。

受黎茂瑄影响,孙毓雄的思想愈发进步,他开始信仰共产主义,背叛地主阶级,投身革命事业。


瞒着家人秘密入党

抗日烽火熊熊燃烧


1936年,中共琼崖特委派刘秋菊、林茂松到崖县恢复建立党组织,同年冬,两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避过敌人警戒森严的层层岗哨,来到梅山角头村,以酿酒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建立了梅山党组织,创建了梅山革命根据地。他们会同黎茂瑄、何赤广泛招募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这期间,思想进步的孙毓雄引起了党组织的注意。

1936年底的一个夜晚,一场入党仪式在一间不起眼的民房内悄然进行着。房内燥热、密不透风,在一张靠墙的八仙桌上,有两张红纸,一张画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另一张写着入党誓词。黎茂瑄与何赤,逐个询问在场青年的入党动机,并向他们讲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义。

青年们站起身来,面对党旗小声地宣誓着。桌上油灯明亮,冒着热气,烛光照亮每个人严肃的面孔,放大了他们伟岸的身影。

散会后,其他人都走了,房内只剩下黎茂瑄与孙毓雄。黎茂瑄拍了拍孙毓雄的肩膀说道,“你好同志!”孙毓雄激动地抱住黎茂瑄,叫了声“姐夫”,他停顿了片刻后,改口说道:“同志,你好!”

这一天,孙毓雄瞒着家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孙毓雄根据上级指示,到学校、农村去,向人民群众宣传“团结抗日”“大敌当前 一致对外”,号召人民不分党派、阶级、阶层,共同抗日,赶走日本侵略者。

1937年底,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风起云涌地建立起来。在崖城,陈英才、黎茂瑄、郑望曾等共产党员成立“崖县抗日救国会”;在梅山地区,共产党员孙珠江、孙维青、孙有华成立“梅仿抗敌团”,孙珠江都多次出资支持,并广泛动员号召社会进步人士捐钱捐粮。

孙毓雄创办了书报站,推销《新华日报》《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革命书刊,供会员和学生阅读,引起了青年群体的强烈反响。

为了让抗日宣传普及到各年龄段的群体,使更多人加入到抗日队伍,孙毓雄还日夜手绘抗日宣传画,苍劲有力的笔触下,一幅幅画作熠熠生辉,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他的画贴在了崖县的大街小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加坚定了群众同仇敌忾的决心。

革命同志们的奔走呼号,深深唤起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得到了各阶层、各年龄段人民的坚定拥护,抗日的火种以燎原之势,在崖县熊熊燃烧。


放弃温馨家庭远行

为了祖国义无反顾


陈仙媛出生于官僚贵族家庭,父亲陈其庚曾任国民党崖县县长。她天生丽质,面容姣好,弯弯柳叶眉下双眼炯炯有神。

1935年,年仅十几岁的陈仙媛和孙毓雄结婚了。婚后生活中,两人情深意切。

1937年3月,孙毓雄和陈仙媛的儿子孙家超出生了。

1938年初,孙毓雄得知了关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第四期招生的消息。这对于他来说,是自我修炼的宝贵机会,于是他决定赴延安参加培训。

“我要北上去读书,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回到家中,孙毓雄立即对陈仙媛说。对于抗大的事情,孙毓雄只字未提。其实,包括他妻子在内的所有家人,都不知道他早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她和儿子最需要关怀的时候,丈夫却要外出求学,陈仙媛听后满眼泪水:“我和孩子都等你回来。”

为了保守组织的秘密,孙毓雄没打算让陈仙媛为他送行。一天夜里,他趁着陈仙媛还在熟睡,拿起早已收拾好的行李,悄悄出了门。

“一路上组织都安排好了,你放心去吧。”在码头,给孙毓雄送行的只有黎茂瑄、何赤。三人没有过多的寒暄,分开前,二人对孙毓雄说“为了祖国”。

孙毓雄登上了船,踏上了赴延安的求学之路。

伴随着阵阵海浪声,小船在洒满月光银辉的海面上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二人视线中。

小船一路飘摇来到了广州,当地共产党员接应了孙毓雄,并一路将他送到延安。


书信来往遥寄相思

变卖家产支援抗日


到达延安后的孙毓雄开始给陈仙媛写信,将思念之情诉诸笔下,“你最近身子怎么样?”“孩子还吵闹吗?”……可对于抗大的学习训练他闭口不提,而是编了一些“每天课程很忙”“我在内地过得很好”“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

1938年底,抗大第四期培训结课了。孙毓雄回到梅山,与妻儿短暂团聚。这期间,为了筹钱支援抗日,孙毓雄变卖了祖上盐场的股份,把自家地产抵押给别人。

“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陈仙媛问。

“在外地读书太花钱了,那边认识了许多朋友,他们没钱我必须得接济他们。”孙毓雄简单地说。

孙家超在《我的父亲孙毓雄》里写道:“由于我党活动经费缺乏,选送去延安的优秀党员都是自费去的。有个别党员家庭困难筹不起路费,父亲便变卖家产资助他们。”“当时抗日经费十分困难,父亲就慷慨解囊,把随身带去的钱捐献给组织,受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表彰。”

1939年初,孙毓雄又离家北上。

1939年中,孙毓雄单方面断了与陈仙媛的通信。陈仙媛疯狂地寄信,但始终有去无回。

陈仙媛开始胡思乱想,她想北上去寻找丈夫,但当时战事日益加剧,家人都劝她在家等等。

可陈仙媛这一等就是20多年……


勤务兵寻找“老领导”

谜题解开传来噩耗


上世纪60年代,受上级安排,曾负责孙毓雄保卫工作的一名勤务兵从北方来到海南万宁,开展南繁工作。

刚到万宁,他想起了他昔日的“老领导”是海南人,当时“老领导”在部队中勤学苦练,表现出众,为人大方,常常资助生活困难的战友;部队的抗日经费十分紧张,“老领导”慷慨解囊,把随身带去的钱都捐给了部队,在一众战士中享有很高威望。

勤务兵想着,便开始了寻找工作,他多次到相关部门寻找孙毓雄的相关线索,试图联系上当年的“老领导”。

这事传开了,正巧当时孙家超在万宁财政部门就职。得知此事,他赶忙联系约见了该勤务兵。

“已经快20多年没有父亲的消息了。”孙家超说,1939年后家里就再也没有父亲的消息,也不知道他这么多年在外面做了什么,家里几乎已经放弃寻找的希望了。

“你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员……”勤务兵说。

这一刻,孙家超才知道父亲曾在外地搞革命、参与抗日。但很可惜,勤务兵只在孙毓雄身边工作了几个月,1938年以后,关于孙毓雄的信息勤务兵也不太了解。

孙家超后来请假回到了老家,寻找老一辈的共产党员,了解父亲这几十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孙家超托人联系上了何赤,并登门拜访。他把父亲的革命历程告诉何赤,请求何赤帮忙联系组织寻找。

何赤答应了。

没几天,调查有结果了。何赤来到孙家超的家,把调查结果告诉孙家超,这困扰孙家20多年的谜题才算彻底解开……

1939年,抗大根据中共中央相关指示,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告别延安,向敌后根据地挺进。其中,孙毓雄任第四大队分队长,带领着数十人的小分队。

一天早晨,孙毓雄所带领的队伍被敌人包围,不幸被捕。孙毓雄先是被送往西安监狱,后转到位于西安的西北青年劳动营。1942年被残忍杀害,年仅27岁。


孙海燕:

“找回爷爷遗骸是奶奶生前的心愿”


孙海燕永远记得,小时候家中客厅桌子上藏在角落里的一个方形木盒。它高20多厘米,长约30厘米,木质漆面早已包浆,金属锁扣有些暗淡。

每晚,陈仙媛洗完澡后,都会打开木盒,从里面拿出孙毓雄寄给她的书信一遍遍地看。有时,陈仙媛会把孙海燕搂在怀里,一遍遍地把书信内容读给她听。

孙海燕当时还小,虽不能理解信件中夫妻二人的浓情蜜意,但是可以听出信件内容多是报喜以及对爱人的思念。

几十年来,阅读孙毓雄寄来的信件,成了陈仙媛生活中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幸福……

“小的时候经常看到奶奶一读爷爷寄回来的书信就哭,想起这些我都心酸。”孙海燕说奶奶是1982年1月去世的,奶奶生前曾多次叮嘱她长大后一定要去找回爷爷的遗骸。“找回爷爷遗骸是奶奶生前的心愿,这个心愿至今我还没有完成,也不知道爷爷到底埋在哪里?”

“当时很小,长大以后也不知道去哪里找他,奶奶说到烈士陵园看有没有他的名字。总之,到西安去就能够找得到他。”孙海燕说。

1991年,孙海燕跟随父亲出差到广州,原本要和他一起去西安找回爷爷的遗骸,但由于种种原因没去成。“父亲在弥留之际仍然因为此事而感到愧疚,死不瞑目,他2013年去世后,我心里更加感到愧疚了。”

2000年,孙海燕在新疆旅游,旅途将要结束时,她专程买了去西安的车票,想向相关部门了解牺牲在西北青年劳动营的革命烈士埋在哪里。但到了西安,孙海燕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哪家单位负责此事,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一定要找到爷爷的遗骸,给我奶奶、爸爸一个交代。”记者联系孙海燕了解孙毓雄的革命事迹,再次点燃了她找回爷爷遗骸的信心和决心。

目前,孙海燕已向崖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交申请。

“我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这件事情,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崖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林宁表示,将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请示,待上级部门同意后,派出工作人员与西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接。

事件的进展情况本报将继续关注。


从革命英雄人物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孙毓雄虽然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放弃舒适安逸献身革命。缅怀,为铭记,更为传承。我们缅怀孙毓雄烈士,就是要从他的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从革命英雄人物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就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海南自贸港建设,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所不及。创新需要勇气,即使充满荆棘和艰险,也勇敢向前。创新需要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崭新的事物。

从革命英雄人物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就要舍小家顾大家。用初心引领前行、用责任坚守岗位、用奉献践行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从革命英雄人物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在立志、持志以及践行志向上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要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奋进者,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彰显个人价值。

从革命英雄人物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就要敢闯敢拼。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扎根守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椰树精神,做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在各领域、各战线,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拼搏实干。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的手中,每一个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革命英雄人物精神中汲取力量,增强新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砥砺奋进,实干担当,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勇当排头兵、打造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