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焦点图片—正文
  • 海南骑楼开放商业文明之独特风景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 蔡葩
发布日期:2020-03-31 15:24:41
编辑:谭佳


1.jpg

海口市中山路骑楼老街。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2.jpg

市民游客到海口骑楼老街游玩。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3.jpg

铺前骑楼老街老钟表店里的修表师傅。李幸璜 摄


4.jpg

海口骑楼。李幸璜 摄


5.jpg

儋州骑楼。苏晓杰 摄


6.jpg

文昌骑楼。李幸璜 摄

  


  “骑楼林立商贾络绎”

  海南的骑楼群在历史上

  书写过海南商业兴盛

  和对外交流的真实景象

  一栋栋骑楼

  包含着许多希冀和梦想

  作为中国人海洋和商业意识的载体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

  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

  彰显着蓝色文明

  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有的骑楼群已渐渐老去

  有的骑楼群正焕发新机

  依然不变的

  是海南人对发展梦想的不懈追寻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正在加快推进

  骑楼里蕴藏的海南人的包容坚韧

  以及对开放发展的渴望

  也将注入这个新时代

  与我们一起重新出发


1937年6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探险记者尼克尔·史密斯和雷昂那德·克拉克从香港转道海口,在海南岛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探险。克拉克和史密斯刚登陆海口,进入海口骑楼老街,拍下一组照片,便写下了对海南的第一印象:“这座城市让我联想到古巴的首都哈瓦那。”后来,克拉克的旅行日记发表在1938年9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并向世人宣告,海南岛是除巴厘岛、火奴鲁鲁以外的世界上第三个“天堂岛”,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他们摄制的纪录片《海南红山之外》,也成为海南最早的影片资料,弥足珍贵。


70多年后的2009年,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海口骑楼老街与北京国子监、青岛红房子、平遥古城等同时入选“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作为中国沿海地区骑楼群的经典之作,海口骑楼从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和中国其他诸多传统建筑不同,它一扫封闭、保守的气质,彰显着开放、平等、商业等蓝色文明的气息。它的崛起、绽放和凋落,乃至今日的重新焕发,无不承载着海南的开放史、华侨史和商业史。


遥想那个时代,那些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并取得商业成功的南洋华侨,他们感受着新鲜的空气和观念,他们是多么渴望苦难的祖国能进行变革,复兴富强,张开臂膀迎接新鲜的海风。他们在那里积累着、奋斗着,并驾轻就熟地将一整套南洋骑楼样式搬回了故土。可以说,作为中国人海洋和商业意识的载体,海南骑楼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带,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商业文明酝酿和绽放的结果。


A

骑楼,商业文化传播的地标


与很多中国乡土建筑不同,骑楼是一种舶来品。这种二层以上出挑,下面以立柱支撑,多栋房子连缀可形成人行长廊的建筑模式最早见于古代希腊,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其诞生的原因,大约与古希腊发达的商业以及炎热多雨的气候有关。到了古罗马时期,骑楼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意大利博洛尼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骑楼群,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仍发挥着商业与文化交融的功能。骑楼建筑逐渐落户在欧洲各地,特别是南欧及地中海一带。而随着西方列强占据印度与东南亚一带,他们亦将骑楼文化带到这一区域。19世纪末,英国殖民时期的政治家莱佛士登陆新加坡,他明文规定新加坡的街道建筑要按照统一的骑楼样式来建设,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英尺、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外廊结构的建筑,被称为“店屋”,或叫“五脚基”。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防备随时降临的暴风雨,因此在东南亚逐渐兴起。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将这一建筑样式带回到中国。


就中国来说,骑楼是姗姗来迟的,大约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建筑模式才经由南洋,正式传入我国沿海地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骑楼的全盛时期,沿海市镇商埠纷纷建成骑楼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南国风景线。直到1924年,海南骑楼才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商贸活动随之开始。琼海嘉积骑楼老街(1973年在18级台风中被毁)与文昌铺前骑楼老街随后崛起,与散落于三亚崖城、乐东乐罗、儋州中和等乡镇的骑楼,形成海南骑楼的第二梯队,构成了海南骑楼建筑的整体框架,海南的商业形态也基本由此布局。凡有骑楼之地,皆是海南商业兴起、经济与文化较为活跃的地区,也可见海南商业和文化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作为海南骑楼群之首的海口骑楼老街,它所承载的历史内涵极其丰富,是了解海南近现代史和对外交往史、开发史和经济史的重要窗口。海口骑楼街区共包括8条主干街道和20多条贯穿街区的横街。这8条街道分别是得胜沙路、新华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东路、振东路、新民路和长堤路,其中前5条的骑楼保存得较好。中山路长近400米,大部分骑楼还基本完好;长近500米的得胜沙路,在2002年已改建成步行街。海口骑楼街区面积约2平公里,共有大大小小、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600多栋,是国内目前保存面积最大,原住居民生活气息最浓郁的骑楼街区。南洋文化与海南文化在此交融,商业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互交织,演绎着百年多来海南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独特的风韵。


据有关资料显示,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即现在的博爱北路。不过对于骑楼的发展来说,咸丰八年(1858年)则是特别的一年。那一年,琼州(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渐渐成为面向南洋的一个商贸中心。像是磁铁般,诸多明末以来“下南洋”的琼籍人士及其后代纷纷衣锦还乡。在这一历史浪潮中,他们带回了财富、梦想和诸多新鲜事物,而骑楼正在其中。


在陌生又熟悉的故土,华侨将手中的图纸和金钱变成了一栋栋骑楼,并在其中继续培育他们的商业之花,这种改变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海口建筑风格为之一变,商业贸易也明显活跃起来。


1924年,掌控海口的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给出各种优惠条件,于是“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当时海口骑楼七成以上由华侨投资建设,这些连缀成行成片的新式建筑个性张扬,风姿招展,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可以居住,更利于商用。另外,和传统的族屋不同,这些骑楼一字排开,连缀成行,面向街道,没有高低贵贱,也没有一进二进、正屋厢房等区分,平等、开放的意识,似乎也融入骑楼的建筑精神之中。


B

西方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建筑结晶


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对于“中国式”游子来说,这似乎是千年不变的梦想和人生蓝图。除了华侨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类似的族群,他们深受农耕逻辑和儒家伦理的影响,十分保守,有着典型的“在外赚钱、回乡买地建屋”的思维,并无进一步扩大工商业的诉求和热情。


同为“衣锦还乡”的标志,骑楼真算得上特立独行,那些沐浴过海风海浪的中国人,与传统中国商人相比,似乎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再深入研究一下骑楼骤然兴起的时间和背景,将海南骑楼放置于世界经济文化大视野中来考量,显得十分必要。


辽阔的海洋,对于明清时代的中国来说,是一片被忽视甚至是被仇视的区域。明朝“海禁”铁幕拉开,海外贸易被视为罪行。然而,对于东南沿海的人们来说,向这片蓝色讨生活,自古已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残酷的海禁和顽强的反海禁,起起落落,悲壮惨烈,海水几度被血水浸染。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才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及至晚清,破败的帝国和凋敝的民生,驱赶着更多的沿海中国人背井离乡,九死一生,去遥远的南洋寻找生活的希望。这是一场漫长、庞大,充满悲怆气氛的人口迁徙。在异国他乡,他们艰苦创业,从事商业、矿业和手工业等,感受着新鲜的观念。不过,作为衰弱国家之子民,华人华商难免受到排挤欺凌,并在诸多遭遇和屈辱中,逐渐成长为富有开创精神和反省精神的一群中国人。他们是多么渴望苦难的祖国能进行变革,复兴富强,张开臂膀迎接新鲜的海风。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从晚清到民国,众多华侨将大笔资金投向中国近代工业、商业和教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都是由侨商创设的。


同样,骑楼也是华侨们这一强烈愿望的具体体现。南洋的骑楼早成气候,是华侨们经营发展的基地。今天,行走在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一带,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里的骑楼风情,和中国岭南诸多城市的骑楼街太像了。


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总之,这些游子将他们在海外艰苦奋斗所获得的一整套照样搬回了故土。这里面包含着许许多多希冀和梦想。作为中国人海洋和商业意识的载体,骑楼这样的建筑之花,自然与同时期其他建筑有着极大的不同。


C

在中国沿海盛开的骑楼之花


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骑楼是新鲜事物,然而最初的新奇之后,人们很快发现,它和中国南方吹拂着海风的大地,是如此契合。


和南洋相似,这里炎热多雨、日光强烈、气候多变,一幢幢骑楼相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可让人们全天候“逛街”,商家则可风雨无阻招揽生意,人气、财气、风气就这样在骑楼间聚集、流淌。


骑楼的前面一般是店铺,后院或者二楼以上才是居住的地方,窗户朝街敞开,呈现出一种接纳八面来风的姿势。从西方传到南洋,又从南洋辗转落地中国的骑楼,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吸收融合了中国的文化,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华洋结合的多元建筑。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建筑的样式十分多元,既有中国古代传统式的、南洋式,还有仿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以及现代式的。


还有一种分法是闽派骑楼和粤派骑楼。闽派骑楼受福建传统木雕的影响,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装饰则较为简洁,更接近欧陆风格。


走在海口中山路的骑楼街上,这些写满故事的老房子建构了一条奇美多变的风景线。山花墙有中式马头墙造型,也有欧洲金字造型和巴洛克造型,甚至伊斯兰的尖顶造型,连防风墙的风洞造型也五花八门。骑楼有着西式的立柱,并辅以各种中式浮雕,典型“西式造型,中式纹样”之混搭,是海南华侨善于吸收与学习的另一例证。


可以说,骑楼开放自由的精神、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装饰内容,正是海南华侨之开放、自由、包容、多元之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漫步在骑楼老街,仿佛翻开了中国人几百年来不断破灭又不断生长的海洋梦和商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