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主席来到咱们村
来源:三亚文艺网
发布日期:2019-09-19 09:58:03
编辑:谭佳

文/罗丕智


    2013年4月9日,是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群众记忆犹新的特殊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省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村里考察,留下那句温暖亿万农民心窝的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光阴荏苒,一晃5年过去了,博后村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在吉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孙令辉的陪同下,我们市作家协会“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实践采风团一行,来到博后村采访。

    “我们村的土地是盐碱地,种什么东西都不怎么长的。村民们大多种水稻,一亩水稻年产量也就六七百斤。如果遇上台风,风一刮,地一涝,就什么都没了。”博后村村支书苏少洪说:“以前村民的日子比较苦,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

    玫瑰谷产业园落户博后村后,承包了村里1985亩地,并把村里的土地经过多次改良,化腐朽为神奇,变成适合玫瑰种植的肥沃土壤。村民们不仅可以收到地租,还可以在那里打工,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博后村村民苏平兰,结婚后到广东雷州种水稻和甘蔗,“勉强够生活”,几年前一家四口搬回海南老家,恰逢三亚兰德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筹建,想租下博后村的土地种植玫瑰,每亩年租金2500元,苏平兰想了想,比种田合适,就把自家的2亩地租给了兰德公司,同丈夫一起踏踏实实在玫瑰谷务工。苏平兰从切花做起,现在转做销售,月工资很快翻了番,自家土地租金今年也达到每亩3300元,“老茅屋换成了新房,日子真是小康了”。

    因为玫瑰谷的带动,博后村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之前在广州务工的博后村民谭中仙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看准商机,和另外两户村民一起开了一家民宿。他说:“现在是淡季,每日房价是150多元,到旺季最高可能涨到800元。现在11月的房间都已经订了70%了。”如今,村里民宿多达14家。

    不少周边村的村民也来到玫瑰谷就业。包花工人李玉梅,她更令人熟知的名字是“斗笠大姐”,就是她把竹笠戴到习近平总书记头上。“您头上的斗笠是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戴过的那顶吗?”李玉梅憨厚地露出微笑:“习总书记戴过的在家里挂着呢!”李玉梅说,还清晰记得习总书记那亲切的笑容。她想对习总书记说,自己的月工资已经从1800多元涨到近3000元,和丈夫一起每年收入有7万多元。

    习总书记考察调研玫瑰谷期间,兰德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全程陪同介绍园区情况。杨莹说:“我对习总书记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土地特别有感情。”

    “那天和习总书记一同乘坐电瓶车,他问道,‘这都是盐碱地吧,怎么种玫瑰花?’我当时吃惊,总书记没有下车,居然能一眼就看出土地是碱性地。”杨莹回忆,“那天在绯扇(玫瑰的品种)园里刚施过水,有些泥泞,但总书记直接下地跟我们的技术工人学习‘抹芽’。”

    在与习总书记的交谈中,杨莹感到总书记对农民如何增收最是关心。杨莹说,他指导我们企业“一定要做成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要把花的产品做出来,农旅项目要集合在一起”,“土地增值、农民增收需要把企业做好,企业做大做强,才能把农民带好”。

    按照习总书记的发展思路,杨莹带领员工不断探索,利用4年时间把玫瑰谷这个粗犷的纯农业项目逐步转型为一个精细的农旅项目。4年中,玫瑰谷的员工从100人增加到500人,产品增加128个,其中新增食品就多达16种。

    近日,玫瑰产业小镇、美丽乡村和田园综合体规划已经通过。这里,将建起高端民宿、医美康养项目、再就业学校等。“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家就可以做玫瑰饼、手工艺品等,没有劳动能力的就把房子租给我们,可以收租。”杨莹说:“我们会把一些产品加工厂搬回来,做成‘前店后厂’的模式。这些厂回来后,又将解决几千人的就业。”

    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苏文茂介绍,2013年下半年,玫瑰谷尝试产业转型,种植基地作为景区试运营,近3年来,传统原料花种植收入每年增长15%,景区参观人数年均增加近25%,2017年接待游客118万人。

    与此同时,玫瑰谷原料花的种植和生产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鲜切花生产已经拓展到食用花卉领域,形成玫瑰饼、玫瑰酱、玫瑰面膜等150多个品种的衍生产品系列。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推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销售、分户管理)方式,玫瑰谷带动周边大茅村、中廖村以及邻近的海棠湾区农民种植玫瑰,土地亩产价值实现翻番。博后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1.1万元,连续两年年均增加1500元以上。

    眼看着玫瑰谷的产业越来越旺、产品越来越多,博后村开始琢磨能不能“户户有产业”。村支书苏少洪告诉我们,正在同玫瑰谷谈合作,想让村民们做玫瑰化妆品分销,或是承担玫瑰饼、玫瑰酱等手工制作的业务,收入再上新台阶。企业积极响应,村民也很期待,苏平兰听说后连称好,也准备加入。

    2014年以来,三亚鼓励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做自己的主人”,依托景区吃农旅结合的饭。市里请各地农旅结合的高手给村里人搞培训,台湾专家也进了村。政府制定了民宿管理办法,实行一站式审批,规范化管理指导。

    47岁的博后村村民东哥和外地来村里创业的史文龙合作开起了民宿。“我们挨着景区,家家都种椰子、槟榔、玫瑰,村里的环境也好,办民宿有条件。只是搞民宿需要管理经验,得跟人家合作学点技术。先做股东,以后有机会了,试试能不能自己做老板。”博后村民宿逐渐红火,旺季供不应求,不少农户也跃跃欲试。

    生活好了,更多村民将注意力放到教育上。“我们村去年出了20多个大学生,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只要考上大学,村里和玫瑰谷都有奖励。”村干部符儒健骄傲地说。东哥家最小的孩子正念高一,“全家人都赚钱,就供这一个念书,希望他能考上大学。”

    大步走在小康路上的博后村,风景依然优美,乡情依然淳朴。见到外来的客人,村民们都会自豪地说:“你看,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吧!”

    在我们采风结束准备回家时,村民拉着我的手说:“作家同志,请你们转告习主席,我们努力拼搏,深感不负习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正在大步走在小康的道路上。”

    我们笑了,村民也笑了!笑声随风飘荡,传得很远,很远……